華陶窯、火炎山溫泉遊樂區、藺草文化館、灣麗磚瓦文物館、蔡家古厝、 慈和宮、陳炯輝心雕居、山腳國小日式建築
有人說:華陶窯具體實踐了一種關於人間桃花源的理想境界,也許這麼說吧!華陶窯的思考方式是人與自然的對談,是一種隨緣適性、放縱自然的生命情調,堅持植根土地的絕對展現,在這背後,存在著什麼樣的生命執著與追求?要從華陶窯的最初聊起了-為了給花一個適當的花器,一對夫妻不但自己栽花,也為著一個單純真情的堅持-惜花連盆,進而造了一座台灣當時僅有的登窯來燒自己喜歡的陶盆,於是1984年在一片荒煙漫草、放眼所及全是火炎山地形漫漫的紅土之中,華陶窯由一座窯與一間工作室開始了。 十餘年來由整地、規劃、建築至園藝景觀的巧思安排,因著主人豐富的生命閱歷與對本土美感經驗的自信,衍生出對人文風土及基地地理特性的準確掌握。對於你我腳下的這塊土地—台灣,窯主陳文輝秉持著了解與尊重的情懷來對應,由台灣氣候、地理、歷史上多民族先後統治與移民社會特質等自然及人文因素,逐漸摸索與創造出華陶窯以自己的方式,呈顯一種「植根本土」的絕對堅持。 陶窯經歷過各種樣貌的曾經,華陶窯不只是一棟房子或是一座窯、一片園林而已,它是整個所在土地的風格,它與純粹熱愛鄉土的創作有著無法分割的關聯,堅持以台灣墾荒者的精神詮釋在地,只為了凝聚人與土地的關係,一直一直要延續這塊土地獨有的生活之美,你也許會被感染,也許不會,但華陶窯向先民學習向自然取道的堅持,不斷會在生活與生命裡繼續實踐下去! 一切,都從「惜花連盆」開始- 「華」是花的古字。華陶窯就是這麼一個有花、作陶,可以徜徉賞景的美好去處。成立於1984年的華陶窯,位於苗栗縣苑裡鎮,背倚火炎山,俯瞰大安溪平原,擁有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當年這片窮山惡地,為著「惜花連盆」的初衷,成就了這座台灣當時僅有的登窯。二十年來的努力,今日的華陶窯草木扶疏,欣欣向榮。窯主歡迎大家一同前來,在花雨和蟲鳴相伴中啜飲欖仁茶,看著自己喜歡的陶盆逐漸成形,享受一段怡然自樂的難得時光。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以相思樹為主的防風林樹心多油、耐燃持溫,生長到一定年限即自然枯死,儼然成為大自然為華陶窯特地安排的燃料。而本地陶土在冶煉後,雜質成為最樸拙的肌理,呈現出大自然原始粗獷的風貌。 華陶窯的窯有兩種:電窯專門燒製遊客的實習作品;另一間則是以相思木為燃料的傳統柴登窯,數間窯室相連,並利用熱氣上升原理,將前室餘熱引入次室以節省燃料,真是聰明又節省資源的好方法。窯主夫人陳玉秀女士認為:一次次火候燒煉的機緣,造就了同一窯室中風貌各異的豐富作品。出窯前的不安期待,以及與作品照面瞬間的驚訝感嘆,激盪出每次創作的強大靈感。每次出爐那剎那的無窮趣味,值得人低迴再三,樂此不疲!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精緻的園林藝術 走進園中,絡繹呈現的典雅景致,使人眼睛一亮,眼界也為之大開!這個由本土思維出發、繪製的夢想園地,使華陶窯具體而微呈現了近代台灣建築景觀的美學特色。就地取材的大安溪石,塑造在地風格的河岸環境;寬敞的庭園陳列石桌石椅供遊客小憩、品茗;一旁擺設的傳統農家用具,無言訴說著它們的曾經。悠悠蒼天、落落歷史,沉浸其間,發人思古幽情。此外,錦繡花海就在身邊的驚喜,將成為這次尋訪時最美的驚嘆號!530餘種的本土植物在此開花結果,落地生根。透過庭園設計來呈現四季的景觀變化,但見春日萬朵純白蝴蝶蘭盛開,或翩翩欲飛,或燦若雪瀑;仲夏涼風徐徐,柳絲拂面,悠然觀荷,好不自在;深秋清冷,卻見楓紅似錦,纏綿延燒,彷彿永無止境;冬梅怒放,冷香撲鼻,新釀初成,正是吟詩好時節… 經過九二一地震,台灣的地貌、生態改變甚鉅。將震後山崩帶來的巨石善加運用,是華陶園林的另一特色。先將巨石堆疊成大面石牆,再於石縫中栽植台灣原生三大杜鵑(烏來杜鵑、金毛杜鵑、唐杜鵑),使石牆與鄰近水池、溼地,組成三度空間,營造出適合兩棲類生存的條件。如此苦心巧思,難怪多種鳥類、昆蟲看上這片生態樂土,呼朋引伴前來棲息,使原本貧瘠的火炎山生態圈頓時顯得鳥語花香,生機無限。 (資料來源: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火炎山溫泉區位於臺灣八大奇景苗栗縣火炎山西麓,擁有最佳的天然景觀,風景秀麗景色宜人,該地背山面水,可遠眺鐵鉆山及台灣海峽的落日夕暉美景。全園占地160甲,有廣闊的林間步道、烤肉區,一個兼具自然生態、文化藝術…是最完整多元且豐富的遊憩景點。 設有中國歷代古董文物藝術博物館,設備多樣且豐富,我們將配合現有少林寺廟,擴建溫泉專屬園區,成為苗栗最優質且熱門的休閒遊樂世界。 自然的溫泉泡湯、spa水療、臥水、觀瀑、賞星、聽蟬,讓您不用出國,在火炎山溫泉園區也可以享受到相同的泡湯樂趣,拋開是非、拋開工作、拋開壓力,享受最自然的溫泉泡湯、spa活水按摩,被青山綠水擁抱的感覺,能讓自己身體活起來….絕對可以享有渡假與兼具健康快樂的旅程。 全臺首創~溫泉戲水區,有溫泉、冷泉! 足湯腳熱能養生是藉由溫泉的熱度來溫潤足部各穴位來活化全身經絡,幫助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達到養護的效果。 (資料來源: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磚瓦主題的產業文物館 沿著苗130線進入苑裡鎮,就可以看見這處文物館的大型煙囪,它的前身是1973年開始營運的「金良興磚瓦工廠」。經歷了三十多個年頭,第二代經營易榮昌先生不但沒有讓這個家傳產業隨著歲月凋零,長期投入在地方特色、社區營造的她,更將工廠結合休閒旅遊與文化藝術,成為具有參觀體驗樂趣的觀光工廠。 進入文物館後,就可以看到一做紅磚砌成的大風車,周邊簡單的造景都是運用磚瓦堆砌而成。一旁的磚瓦建材屋舍是展示與接待中心,除了展示台灣早期磚瓦場相關生產器具、產品及經典磚雕作品,也有解說影片播放的服務,讓訪客們可以認識過去的磚瓦歷史,現在的製作方法,以及文物館未來的規劃與目標,居住在都市的現代人,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磚瓦的生產與運用。 真實參觀紅磚燒製流程 來到灣麗磚瓦文物館,如果您只是想吹著冷氣,舒舒服服的看看靜態展覽而已,那可就遜了!戴上安全帽與口罩,跟著解說員走進磚瓦場內,你看到的可不是專門給遊客參觀的「陳年遺跡」而已喔!在易榮昌揪守候全面汰舊換新的機械化生產線上,工人們揮汗如雨,機器日夜不停的工作,燒製出的磚塊產量穩定,品管嚴格,在市場上身或客戶肯定,也讓訪客們得以一覽真實的磚塊生產流程。 一堆毫不起眼的泥土被呀製切割成制式大小灰色的生坯。整齊排列在窯車上送進長達162公尺的隧道窯裡,經過900度高溫炭火的80分鐘窯燒,變成一塊嫣紅堅脆的紅色磚塊,參觀的過程中雖然不免有一些燠熱、粉塵,卻是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難得經驗。 產業、文化、休閒大融合 磚瓦文物館還引進了磚雕的藝術,把磚具有彈性的材質特性,善用可塑性和變化性進行雕、塑、拓印等過程,讓磚呈現千變萬化的樣貌;透過磚雕DIY,磚雕伴手禮系列商品、磚窯美食等包裝,增添了「磚情」的美感與樂趣。此外,磚象工藝帶入社區公共藝術的領域,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產業。 磚瓦文物館每年舉辦磚窯行春及磚雕藝術季兩大重點活動,以「灣麗驛站」的角色結合旅遊的苗130線「藝健雙雕單車活動」,還有不定時推出的學生參觀教學和體驗瑩活動等,這裡不但為產業留下記錄,有讓磚瓦以更多元的方式融入文化藝術和生活之中。 磚瓦 台灣最早有磚造建築紀錄,為西元1624年荷蘭人於安平建造的奧倫治城(後改名為熱蘭遮城),起初用的紅磚是從中國運來的,後來才雇中國匠工在台灣燒磚使用。 一開始,紅磚必需以手工木模製作,發展至日治時期,改以機器生產。而苗栗因土質好,生產出來的磚頭品質佳,銷售至台灣各地深獲好評,在興盛時期磚瓦業者曾經多達二百多家,紅磚產量佔全台50%以上。 紅磚本身給人質樸的印象,建築時無需以其他建材裝飾,也顯得十分美觀。不過,若仔細觀察以紅磚為主的建築,有的含有蝙蝠、桃、卍字等圖紋,不僅展現了精巧的民間工藝,也隱含著深厚的民俗意涵。現在的紅磚更經常被運用在庭園造景中,因為融入了人文意涵,而營造出風雅的韻味。 (資料來源: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早期的苑裡有「藺草之鄉」的美譽,只要一走進苑裡,就可以看到農田裡種植了許多藺草,因為藺草的莖柔軟而強韌,而且能除濕、除臭,非常適合用來編織,所以早在清初時,當地婦女已經利用藺草編織草蓆。經過發展及改良,到日治時代已研發出美觀的藺草帽,因為質地輕,並有自然草香味,而成為行銷全球的特產。 在民國25年時,草帽的外銷達於頂峰,年銷售量高達一千多萬頂,當時只要家中有一名會編織藺草的女性,就足以維持一家生計,所以傳統社會裡男尊女卑的觀念,在苑裡鎮並不適用,甚至還有「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流傳歌謠,其盛景由此可見一斑。 隨著時代的演進,傳統手編逐漸被機器所取代,而工資的提高,也讓婦女不願在家編藺草,而選擇到工廠工作,藺草田越來越少,整個產業也走入了歷史。為了保存這一段回憶,苑裡鎮農會便特別設立了「藺草文物館」,希望能展現苑裡的地方特色,並讓這項傳統文化技藝永續傳承。 藺草文化館面積約330平方公尺,座落於苑裡鎮農會山腳辦事處旁,是以閒置的農會倉庫整建、重新規劃而成,外觀以紅磚。館內的空間規劃成不同的主題區,分別為帽蓆文化區、展售區、農村古文物展示區、米文化區、民俗文化區等,向民眾訴說整個藺草編織的歷史。 此外,還有帽蓆編織示範特區和DIY教室,讓人在參觀之餘,還能透過親自動手作,更貼近這項產業。 館外種植了許多藺草及火炎山赤松,與一旁的稻田彩繪構成漂亮的風景,由於景觀會隨著四季變化,是讓民眾實際了解藺草的最佳方式。 (資料來源: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距今將近有一百九十年歷史的蔡家古厝,是昔日蔡氏族人特地從中國聘請匠師來台所建造,600坪的面積建築,取用來自中國的建材,用福州杉木製成樑柱、以唐山石鋪為地磚,屋內隨處可見作工精細的華美雕飾,處處展露雕刻藝術之美。 (資料來源: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慈和宮位於本鎮苑北里,以天上聖母為主神,慈和宮舊稱城外媽祖,與順天宮同為苑裡兩大信仰中心,由於交通建設及市區發展等因素,慈和宮不管是建築規模或信眾人數均已凌駕於順天宮,為苑裡最大信仰中心。 康熙五十三年,慈和宮創建於今天下路市場北邊,清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三)由黃在榮、黃應祿、陳志城等倡建,遷於今址。 慈和宮主祀媽祖,配祀註生娘娘、三山國王、城隍爺、關聖帝君、玉皇大帝、玄天上帝、三關大帝、文昌帝君、長生大帝、紫微大帝、太歲星君等慈和宮現今宮內所藏古物頗多,除「蓬山慈和宮碑記」外,龕上媽祖神像、神案、千里眼、順風耳等俱是依初,並有乾隆三十六年石雕古香爐、木製古案,乾隆三十八年立置之「海國標靈」古匾,光緒十年裡封慈和宮天上聖母救駕有功之欽賜匾「與天同功」。 (資料來源: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1898 年,(明治 31 年)苑裡公學校(小學)成立,學區包含苑裡、山腳兩個行政區,學校經費雖由兩行政區民眾負擔維持,但學生多半是苑裡的子弟,山腳的子弟因為距離過遠,每年能到苑裡唸小學的人只有個位數。 1909 年,山腳居民陳情希望設立山腳分校未獲准,1911 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同意設立,1912 年暫以苑裡帽蓆公司山腳工廠開分校上課,1916 (大正5年)年才獨立為山腳公學校。山腳國小位於錦山山麓,1941 年日本政府將學校改名為錦山國民學校,1945 年台灣光復改稱錦華國民學校,1946 年再改名山腳國民學校,沿用迄今。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滿足政府官員基本居住需求,在各地設置大量官舍,官舍等級依居住者職等有明確規範,建築標準也曾多次修訂。日治時期公部門營建官舍時,為了節省人力、物力,生產出一套由上而下的標準圖。1905 年起,判任官以下官舍標準開始實施,確定標準官舍圖與位階,分為甲、乙、兩、丁等四種官舍。 山腳國小宿舍於 1935 年中部大地震後重建的宿舍,最早重建 2棟 3 戶已經拆除,現存宿舍應為 1937 年(昭和 12 年)到 1944 年(昭和 19 年)間興建。昭和 12 年興築訓導宿舍 2 戶(現存宿舍前排右棟),昭和 13年增建前排左棟右戶,昭和 14 年完成前排左棟左戶,均屬丙種宿舍式樣。 後排 2 棟 4 戶宿舍,推論應為昭和 15~19 年間分次興建,營造格局式不甚明顯,格局比前排丙種宿舍略小,但面積又比先前的丁種宿舍大,加上側立面出簷露桁端部的作法不一致,有方有圓,推斷應是不同工匠、不同時間所建造。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座落於校園東北角落,現存包括前、後 2 排,4 棟 8 戶,建築基地完整,但建築閒置多年,年久失修,老舊殘破,一度面臨拆除命運。 日本統治台灣,將現代化的教育帶進台灣,開啟台灣近代國民教育的先河,山腳國小日式宿舍建築,是見證這段歷史的活史蹟。2001 年山腳國校辦理 90 週年校慶,校友感於老宿舍在校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提議修復保存,校方提出歷史建築登錄申請,苗栗縣文化局邀請歷史建築審查委員踏勘後,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建築群修復工程完工後,空間將提供全新的功能,包括講習授課、研習住宿、展示解說、會議、社區研習等功能,讓本來是閒置空間歷史建築發揮新生命。 (資料來源:客家文化旅遊資訊網)
座落於苑裡西平里的心雕居,是一棟接近海邊的石板屋,為已故藝術家陳炯輝生前創作之處所。他曾獲行政院文建會薪傳獎,民國六十二年,闢建了「山地門雕刻社」。銳利的刀,笨重的木鎚,交織成木頭呼之欲出的原始生命,陳炯輝每一筆的揮灑,在在流露原住民傳統藝術的風情。 心雕居大門口的石雕,充分表達了樸拙的野趣,大石頭砌成兩條百步蛇的圍牆,也顯示出原始藝術的真髓。 大門內右側的石板柱,左側的原始亭,加上堆滿原始木臼的牆面等庭園造景,使心雕居更增添幾分古意;而屋內則為陳炯輝師徒陳列作品之所。 他的作品深受排灣、魯凱族文化的薰陶,主要以人、蛇、鹿、豬為創作題材,其雕刻方法與作品造形,均獨樹一格,去除實用的目的,強化了藝術的特質,值得大家去探索。 (資料來源: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