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善寺、挑鹽古道、客家大院及客屬客家園區、天空步道、杭菊
苗栗縣民有客家、閩南、泰雅、賽夏、巴宰、道卡斯等族群,其中客家佔65%,是名副其實的客家大縣,縣政府乃在桐花公園內設置客家大院,原意作為桐花公園的管理站,漸漸發展出傳統匠師與現代建築師共同構思的「客家大院」,使得這座三合院融合了古典與現代建築美學;在美麗的傳統建築風貌消失的今日,苗栗縣政府虔誠將傳統客家三合院視為縣民心中的瑰寶,喚起的更是追索古典文化頂層精神價值之熱情。 客家大院位於銅鑼鄉有「雙峰筆架現文光」雅譽的「雙峰山」山脈山腰,約朝東北向,面向後龍溪與銅鑼公館平原。山下「客屬大橋」一端是72線快速道路,72線是「苗栗之心桐花山城環狀旅遊線」上的重要路段。 客家大院目前面積約300坪,規劃理念有「遵古、仿古、創新手法併用」、「開放觀光與深耕客家同步」、「體驗與解說整合」、「硬體與軟體兼具」、「長遠規劃與分期實施」。目前完成中心三合院,未來再集縣民與專家智慧定位客家大院功能,例如客家藝術村或客家書院等。擴建構想至少包括山歌戶外扇形劇場、客家文化學習館、客家商店街、門樓、角樓、展覽室、住宿室、照牆、半月池、菜園…等,讓客家大院成為「活而原味的三合院」。 客家大院正廳牌匾依古制,字體從右往左是「客而家焉」,意即客家人來到這塊土地生活後,認同、熱愛這塊土地,並定居下來、以此為新家園、新家鄉,因此牌匾下方對聯橫批即寫道「客居苗栗永為家」。也可以解說是貴客來到客家大院,感到賓至如歸,感到有家的親切感、歸屬感。 客家大院展現客家人勤儉樸實的人文精神,希望營造的美感包括格局大氣與莊嚴之美、傳統木造建築形制與比例之美、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築穩定與永恒感之美、屋頂漸層與韻律之美、左右對稱與平衡之美、量體虛實與對比之美、色彩純淨與豐富之美、聯語文質與深情之美等。敬請訪客細細品味與指教。 (資料來源: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銅鑼鄉公所網站這樣介紹:「銅鑼九湖自行車道,是『全台最美、最高的自行車道』,沿九華山稜線修築,全長約八公里,包括造價超過一千三百萬元的橫跨山谷的古意吊橋和景觀橋,環繞九湖台地,沿線經綿亙的大茶園、虎頭崁古道、挑鹽古道、九華山大興善寺、大草原、等各大景點,西側居同臨下,可瞭望通霄、苑裡至台灣海峽沿海風光。」 (資料來源:客家文化旅遊資訊網)
大興善寺的創建者為福慧尼師,福慧尼師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自從遁入空門後,即施行不倒單、禁語等頭陀苦行,即使傳授弟子也是用筆談。尼師專修大悲法門,大悲水遠近馳名,若虔心祈求,則可治百病。 大興善寺四周環境清幽,翠竹環繞,林木蓊鬱,殿裡供奉南無觀世音菩薩,廟宇雖然簡陋樸拙,但香火鼎盛,信徒廣披全台各地,假日來此進香的車輛大排長龍。 如遇諸佛菩薩聖誕,寺內為了歡迎大家回寺,供應了平安湯圓、平安麵、平安素菜飯,與大家共沾法喜。 (資料來源: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位於銅鑼鄉九湖村和通霄鎮南和里,為清朝道光年間所修築的官道,藉以連接苑裡、通霄、銅鑼之間,期中將通霄所產之海鹽運至銅鑼而有挑鹽古道之稱。每遇下雨,黃土雨水夾雜,濕滑泥濘的斜坡,著實舉步維艱、寸步難行。清同治四年(1865),在地方善心人士,捐資出力,始有卵石鋪梯,道長1237階,因彎曲如「礱鉤」,而稱為「礱鉤崎」。從崁頂以下陡降千餘公尺,其間山林綠意、古意盎然,頗有思古之幽情。 挑鹽古道從通霄鎮南和里至銅鑼鄉九湖村,分為上、下兩段,下段入口位於通霄鎮通往銅鑼鄉的苗38線4.5公里處,全長約300公尺,至苗38線5.5公里處出來,再前進100多公尺便可接「挑鹽古道」上半段,全長約700公尺;此外,飛牛牧場亦有小徑可通往古道入口。由於整條步道大都是在油桐、相思林間穿梭,其中還有一段種著茄苳神木群的步道,樹蔭蔽日,加上古道全長僅約1公里,坡度還算平緩,單程所花時間不過30分鐘左右,因此非常適合全家老少一同登山健行。 踩著一塊塊光滑圓潤的大石頭往前行,印和前人踩踏足跡,遙想昔日先民篳路藍縷之艱辛,健行遊憩的自然之旅中揉進了懷舊之情;登上石階頂端的埡口,可以遠眺大甲溪、鐵砧山,開濶視野讓人心情更加舒暢。回程可走原路或苗38縣,苗38縣雖然路途較遠,但沿途風光另有一番風味;繼續往上走的話,在翠綠茶園陪伴下,可至名聞遐邇的九華山大興善寺。 挑鹽古道歷史: 挑鹽古道是清朝時期連接通霄、銅鑼的運輸要道,當時海、山沿線的居民為了交流彼此的生產物資,在往來通霄、銅鑼之間,修築了穿過虎頭山的「虎頭崁古道」,從「鹽館埔」(在通霄鎮城南里三鄰附近,為鹽之集散地)開始算起,到銅鑼鄉九湖村九華山附近,全長約四公里。由於當時濱海居民會將鹽船運到南勢溪,接著用牛車接駁載到「鹽館埔」,再雇請挑夫用人力將鹽一擔一擔地挑過海拔500多公尺的虎頭山,進入內山各鄉鎮,返程時再挑一些濱海地區沒有生產的茶葉、木炭等物資運回去販售,因此又稱作「挑鹽古道」。 挑鹽古道之美: 挑鹽古道位於苗栗丘陵東界的銅鑼斷層上,屬於砂礫層台地;古道上的植生屬低海拔闊葉混合林,以相思樹、油桐、榕樹為主,筆筒樹及蕨類也很豐富,每年四至五月間桐花盛開,白色桐花鋪滿步道,美不勝收,是相當有名的賞桐步道。 (資料來源: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菊花是秋天的仙子,每年11月杭菊花開的時候,在銅鑼鄉九湖台地的杭菊花圃,整片雪白花景,宛如田間鋪上一層積雪,會讓您的心情雀躍起來,甜甜的幸福感覺從心中升起。 銅鑼鄉杭菊不僅可製茶還可入菜泡茶且銅鑼鄉中平村芋頭則含有高量的纖維,益腸胃促消化,且口感鬆Q綿密,保證讓您「食芋大振」,民眾不妨規劃一趟銅鑼之旅,悠遊於杭菊園、徜徉在波斯菊花叢裡,達到賞花又可品嚐美食之旅! (資料來源:客家文化旅遊資訊網)
園區位於苗栗銅鑼科學園區內,於101年5月12日正式開園,定位為全球客家文化及產業之交流與研究中心,供為文化保存、產業發展與觀光交流之平台,園區設計表達客家人尊重自然天性,建築依勢而建,間接展現客家遷徙移民的生活態度。園區外觀以1萬多張3D施工圖之玻璃帷幕組合而成,內部與外部的樹狀結構設計與緊密貼合的玻璃帷幕,顛覆過去文化館舍方正厚重的印象。建築設計更符合九大綠建築指標,獲得「黃金級綠建築標章」,是一座兼具綠色環保與節能減碳的文化設施。 園區設置常設展示區、特展館(臺灣館、全球館、兒童館、文化創意產業館、工藝體驗坊)、客家圖書資料中心、國際會議廳及多媒體影音劇場等設施,具備展示客家、典藏客家、研究客家、產業客家及多元文化教育推廣等功能。因應文化館舍發展趨勢,各展區跳脫過往以史料及文物展示之傳統經營模式,結合多媒體、展演、體驗及活動等多元互動之策展方式,展現豐富、精采絢麗之客家文化,引領民眾走入客家文化的縮影當中。 園區依基地所在的丘陵起伏地形設計,規劃有戶外空間、主展館區及附屬設施,以廣場及環繞基地四周的步道動線將區域作和緩的連結,同時將建築物視為整體景觀的一部分,園區等相關設施被水與綠景紋路所構成的人工山丘所包覆,創造出梯田景觀的意象。 主展館區為園區主要空間,從園區入口空橋可通往2樓常設展區,透過展示手法紀錄臺灣客家移民動人的故事、1樓有多媒體互動展示區;四周的特展區則以不同客家魅力元素為主題,規劃有全球館、臺灣館、兒童館、文創館及第五特展室等空間,映照著傳承與創新客家文化的深刻意涵;園區附屬設施包括可供親子同樂的DIY體驗區及研習教室空間,研習教室旁的多媒體影音劇場讓您觀賞動人的客家影片。 階梯廣場的主舞台區規劃有透過客家音樂、社團匯演等不同形態的藝文表演活動,引領觀眾貼近客家文化;沿著主舞台後方的散步道,可以走到具有客家意象的半月池,善用地勢打造的展望區,可遠眺銅鑼景觀;觀賞山腳下客庄聚落景觀;當您走累了,來到好客等路區和好客美食市集逛逛,行程結束前帶點客家文創商品及美食當作等路(伴手禮),讓好(ㄏㄠˇ)客人感受客家人的好(ㄏㄠˋ)客! 園區建築物設計概念有如「地景建築」,反應客家文化尊重自然的精神本色,保留基地原有植栽地貌,將客家精神融入當地優美自然的環境。彼此獨立又互相融合的室內空間與交誼中庭,使您可以在流暢的動線及富有變化的自然光影下享受欣賞客家文化的樂趣。主體建築抽象的梯田造型、景觀設施或室內地面隨處可發現的客家圖案,在這個嶄新而現代化的建築環境中,間接喚醒參訪者似曾相識的客家印象,並帶來新的驚喜與感受。 園區採低密度、低強度開發,設計理念上,主要應用了七大設計精神,包括尊重環境地貌、冥合自然風水、善用地方資源、重視家族觀念、順應時勢演變、堅持硬頸精神及積極晴耕雨讀設計規劃,園區搭配節能減碳措施:屋頂帷幕採特殊設計減少熱輻射、空調節能設計及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充分表達園區尊重環境地貌及善用地方資源的設計理念,園區更擁有黃金級「候選綠建築證書」喔。 (資料來源:客家文化旅遊資訊網)
鑼自行車道全長約8 公里,以環型路線沿九華山稜線繞行一圈,又稱天空自行車道。自行車道中部分路段與茶園產業道路結合,寬闊的茶園及田野景觀成為本車道特色之一。 銅鑼自行車步道 add 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tel 037-982130.time 每日開放 (資料來源: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每當春夏交替季節,苗栗滿山遍野的油桐花盛開,置身於桐樹之下,滿天盛開的桐花緩緩落下,宛若下起點點細雨,浪漫、唯美,吸引牽動著旅人們的心,誰能抵擋這片純白美景的誘惑? 來到位於銅鑼鄉的桐花樂活公園,佔地廣闊公園裡草地處處綠與白交織,步道、水池與紅磚拱橋點綴其中,充滿復古風情。桐花森林的深處是紅磚瓦相間、仿客家傳統三合院的「客家大院」,展示客家傳統佈置與文物,是個好逛又好拍照的地方。 若想避開人潮,可以前往更原始的賞花祕境,客家大院後方有步道通往雙峰山,未被破壞的白桐鋪成花毯,可以一人獨享 桐花仙境唷! 桐花樂活公園 ADD 銅鑼鄉銅鑼村龍泉15號 TEL 037-985783 HOURS 08:00~17:00(每日開放) (資料來源: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